我不太喜欢网上读书,一个偶然的搜索,我发现了“一个医生的哲学”。《一个医生的哲学》是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郎景和教授的一本随笔集,郎教授在业余时间经常写一些文学性的散文,以一个医生独特的目光审视着的生命。这本书收集了他40篇文学散文,每篇文章都闪烁着作者思考科学、思考人生、思考医学人文的火花,词句隽永,耐人寻味。
朗教授的书我并没有读完。之所以不太想读完,原因是现代社会不理论医务人员,有时候,一些医务人员也并未完全理解自己与社会的关系。 科学家也许更多地付诸于理智,艺术家也许更多地倾注于感情,而医生则必须集冷静的理智和热烈的感情于一身。
医生对病人的同情不是用眼泪,而是用心血。
人们说医生的工作是最干净的:洁白的衣帽,严实的口罩、消毒的手套......但他却要和血、脓、病菌、癌瘤......打交道。唯其如此,才需要最干净。
医生每天接触的是:病人的痛苦、呻吟、各种各样的难过和诉说。唯一能够使医生激动和慰藉的是:病人痊愈出院时那淡然的一笑。
再年轻的医生,在病人眼里也是长者,他肯向你倾吐一切;再无能的医生,在病人眼里也是圣贤,他认为你可以解决一切。医生之难也就在这里。 与其说医生在病人面前是神圣的,毋宁说病人在医生面前是神圣的。孩子再年少,医生也要像对老人那样尊重他;老人再年长,医生也要像对孩子那样关照他。
医生要进入角色:痛苦和欢乐与病人完全合拍。 诚然,医生不可能遭遇一切疾病,医生的经验是病人给予的,病人是医生的老师。
一个从事妇产科学的男医生是不容易的。他必须对妇女特别敏感和关心,而且要十分谨慎细微,因为要判断女病人是很困难的。换言之,他们处理的每个疾病或操作,都不会发生在他们自己身上。当他帮助病人度过分娩阵痛、卵巢癌及乳癌折磨的时候,可能存在一定的距离,因为他知道他是决不会遭遇这些的。当然,任何经验丰富的医生,都不可能亲身经历所有的疾病。经验是医生关心、体察和医治病人的结晶。医生的老师是病人! 曾今美国一家报社办过一次“在这世界上谁最快乐”的有奖征文,其最佳答案有三个:1、历经风险开刀后,终于挽救了危急患者生命的医生。2、忙碌了一天,为婴儿洗澡的妈妈。3、作品刚完成,自己吹着口哨欣赏的艺术家。医生的甘苦能为人所知、所理解,足矣!
从郎教授的字里行间,让我深刻的体会到,做一名优秀的医生,要求是很高的。医务工作者首先需要冷静的头脑和理性的思维,但更应该有一颗炽烈的、善良的心,应该比任何行业的工作者更懂得人的情感、人的需要。不管是医生还是护士,都必须意识到自己有为患者提供人文关怀的使命,因为医学事业必须具有生命的温度。
平时,大家经常会提起时下医患关系紧张的现状。一旦出现不测,患者便和医院打官司、要求索赔,此外我们也常在论坛里看到谩骂医生的言语,这些让我们当医生的心里非常难过。但是回过来讲,既然我们选择了医学这个职业,无论遇到怎样的外部环境,也不能动摇我们的责任和使命。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病专家胡亚美院士如今已经80多岁了。她有一本相册,里面装着很多她曾经救治过的患儿的照片:有的是康复患儿长大成人,有了美满家庭后拍的全家福;还有的是获得健康后,学习深造获得硕士、博士学位时的照片……胡亚美院士非常珍惜这些照片,因为那里面包含着她全部的职业幸福体验。她经常对人说:“你们看,当一名医生多好啊!我已经80多岁了,如果有来世我还要当医生。当医生虽然很苦,但有时经过一夜的抢救,凌晨看到孩子苏醒过来,睁开眼叫我一声‘阿姨’或‘奶奶’时,我就会觉得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就是我。
另外这本书还告诉我,一个医生的尊严和高贵,应该体现在医患关系上。一个人不仅要尊重自己做人的尊严,还要尊重别人的尊严。为医者只是以自己的知识和技术给予患者一定的帮助而已,我们不应有优越于别人的想法。我们可以看到国内外以及身边很多医学专家医术精湛,有了不起的成就,威望很高,但他们却非常谦恭和蔼,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年轻医生学习的。曾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吉卜林写给他12岁的儿子一首诗,其中有这样两句:“孩子,如果你和农夫交谈不变谦恭之态,和王侯散步不露谄媚之颜,那么你的修养就如天地般博大,那你就是个真正的男子汉了。”我们做医生的更应如此,本着对患者一视同仁的心,不管是为领导、亲朋好友、本院职工看病,还是为普通老百姓看病,我都要对他们一样负责,一样认真。
我曾经在一次学术讲座上听一位副主任医师说,现在他每看一次病,都要把一些精力放在处理医患关系上,致使他不能把百分之百的精力放在纯医学的医疗工作上。他的话让我 黯然神伤,到现在都想哭。 我不想说医生有多伟大,也不想说患者有多么不可理喻。我只想说,没有一位医生不想治好患者,也没有一位患者就天生与医生有仇,那么,现在不和谐的医患关系到底是为了什么?
相关新闻
1,医生告诉你为什么看病要做那么多检查
2,急送高烧女儿入院没带钱 医生二话不说先垫挂号费
|